主要是脾盛心火旺导致的。很多妈妈孕期饮食太好,有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脾盛,在哺乳期妈妈饮食依然很好,宝宝脾胃过盛,就特别容易得鹅口疮。
婴儿期容易患鹅口疮的宝宝,长大后发疱症性咽颊炎、手足口或反复扁桃体炎的几率也更高。 有的宝宝甚至会反复口腔溃疡直到成年。这些问题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都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。
中医学认为,本病多由口腔不洁,感染邪毒或心脾郁热,上熏于口,或先天不足,生后乳食不节、护理不当致使脾虚湿盛而发病。临床表现为,本病初期,先在口腔舌上或两颊内侧粘膜上出现白屑,渐渐蔓延于牙龈、口唇、软硬胯等处。白屑周围绕以红晕,互相融合,逐渐增大,状如凝乳,擦后不久又生,重擦可见出血。常伴哭闹不安,拒乳、厌食等全身症状。严重者白屑可蔓延至整个口腔粘膜,呼吸道、消化道,引起呼吸不利、吞咽困难等危重证候。
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鹅口疮的辩证思维
日常膳食材中,用药宜清热泻火、滋阴降火,多用灯芯、生地、丹皮、麦冬,并配合外用药。
(1)心脾积热:
主证:白屑见于颊粘膜,或舌面等,其周围红色,可波及口唇、牙龈、软胯。烦躁不安,哭闹,流涎,拒食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。舌尖红赤、苔黄、脉数、指纹紫滞。
治法:清热泻火,解心脾积热。
鹅口疮小儿推拿手法:
①清脾经500次,清胃200次,清天河水300次
②推下七节骨200次。
③按揉心俞、脾俞各2分钟。
辩证准确的家长可配合方药:清热泻脾饮加减,黄芩5 克,黄连2克,灯芯2 扎,桅子6 克,生地8 克,赤茯苓8克,甘草2 克。(注:此方剂甚苦,可根据孩子情况服用,不清楚可以咨询)
方解:黄连、山栀清心泻火;黄芩泻脾胃郁热;生地凉血滋阴以制火;赤茯苓,灯蕊引热下行。诸药合用,积热泻除,火不上薰。
(2)脾虚湿盛型:口腔粘膜布满白屑,周围红晕色淡,伴面色白,身体瘦弱,四肢欠温,口唇色淡,大便溏薄,小便清长,舌质淡,苔白腻。常用手法加
鹅口疮小儿推拿手法:
①摩中脘5分钟。
②补脾经300次,揉板门加至100次。
③按揉脾俞、胃俞穴各2分钟。
④按揉足三里穴5分钟。
(2)虚火上浮。主证:口腔白屑散在,周围焮红不明显,或口舌糜烂,颧红,手足心热,口子不欲饮。低热,食欲不振,小便赤,舌光少苔,脉细数无力。
治法:滋阴潜阳,引火归原。
鹅口疮小儿推拿手法:
清补脾,清肺,补肾,天河水,二马,足三里,涌泉,肺俞,心俞,肝俞,脾俞,肾俞等
方药:六味地黄丸加肉桂。熟地8 克,山萸肉6 克,淮山药8 克,茯苓6克,泽泻4克,丹皮6克,肉桂3 克(焗服)。
方解:熟地养血补肾,益阴填精;山莫肉滋阴补肾,固涩精气;淮山药健脾补气,茯苓、泽泻渗湿,导火下引;丹皮凉血退热;肉桂纳气,引火归原。
加减:白屑色淡红,面白神疲、纳呆便搪,可用黄柏6 克、白术8 克、扁豆10 克(注意,剂量和使用时候可以先咨询我们医生,剂量和方法等在专业下使用)
而临床上鹅口疮反复不好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霉菌,而是心火旺,心火旺的问题没有解决掉,所以只要一停药,鹅口疮就会马上复发。
先用清热的方法把火清走,如果脾胃比较虚,运化能力弱,食物的火就无法往下运,这些火气就会往上走,聚集到上焦的位置,宝宝呼吸道、口腔就会反复出状况。只有火气降下来后,鹅口疮才不会复发。当鹅口疮好转后,再重点补脾。
脾主运化,当脾胃都强健了,才能正常运转,把营养输送到身体各部位,同时把食物的火往下带,排出体外,鹅口疮就不会反复发作了。